定期对 Linux(如 CentOS、Ubuntu)或 Windows 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和补丁更新,尤其关注 OpenSSL、Web 服务器(Nginx/Apache)、数据库等组件的安全漏洞(可通过yum update
、apt-get upgrade
或系统自带更新工具执行)。
示例:使用OpenVAS
或Nessus
等工具定期扫描系统漏洞,生成修复报告。
禁用默认账号(如 Windows 的Administrator
、Linux 的root
直接登录),创建专用管理账号并分配最小权限。
强制使用强密码策略(长度≥12 位,包含大小写字母、数字、特殊字符),搭配PAM
模块或组策略启用密码复杂度检查。
启用多因素认证(MFA),如 Google Authenticator、硬件令牌,限制远程登录(SSH / 远程桌面)仅通过指定 IP 或 VPN 访问。
关闭非必要服务(如 Telnet、FTP、SNMP),仅保留 Web 服务(80/443)、数据库(3306/1433)、SSH(22)等必要端口。
通过iptables
(Linux)或Windows防火墙
配置端口白名单,禁止未授权 IP 访问敏感端口(如限制数据库端口仅内网访问)。
接入云服务商(如阿里云、腾讯云)的高防 IP 服务,设置流量清洗阈值(如超过 10Gbps 自动触发清洗),将站群域名解析至高防节点,隐藏真实服务器 IP。
使用 CDN 缓存静态资源(图片、CSS、JS),降低源站带宽压力,同时利用 CDN 节点的分布式防护抵御 CC 攻击。
与服务商确认黑洞阈值(如贵州机房常见阈值为 5Gbps~10Gbps),当流量超过阈值时自动触发黑洞隔离(参考之前提到的黑洞机制),并配置实时流量告警(如通过 Zabbix 监控带宽,超过阈值时发送短信 / 邮件通知)。
将站群服务器划分至独立 VPC(虚拟私有云),不同站点的服务器部署在不同子网,通过安全组规则限制跨子网访问(如仅允许 Web 服务器访问数据库服务器的指定端口)。
示例:在阿里云 VPC 中,为每个站点的 Web 服务器、数据库服务器设置独立安全组,Web 安全组仅允许 80/443 端口入站,数据库安全组仅允许 Web 服务器 IP 访问 3306 端口。
采用 Nginx+PHP-FPM 架构(Linux)或IIS+ASP.NET(Windows),禁用 Web 服务器的目录浏览功能,配置robots.txt
禁止搜索引擎抓取敏感目录(如/config/
、/backup/
)。
示例:在 Nginx 配置中添加autoindex off;
,防止目录遍历漏洞。
选择主流 CMS(如 WordPress、Drupal)并及时更新至最新版本,卸载未使用的插件 / 主题,避免使用第三方非可信插件。
对 WordPress 等系统,可安装Wordfence
、All in One WP Security
等安全插件,启用登录失败限制、恶意 IP 封禁功能。
设置 Web 目录权限(如755
for 目录,644
for 文件),禁止 Web 用户(如www-data
)对关键配置文件(如config.php
)的写入权限,防止文件篡改。
限制文件上传类型(仅允许图片、文档等合法格式),通过服务器端验证(如 PHP 的fileinfo
扩展)过滤木马文件,禁止上传.php
、.asp
等可执行脚本。
使用参数化查询(如 PHP 的 PDO、Java 的 PreparedStatement)防止 SQL 注入,对用户输入数据进行严格过滤(转义特殊字符' " < > &
)。
对 HTML 输出进行编码(如使用htmlspecialchars()
),避免 XSS 漏洞,禁用前端 JavaScript 的危险操作(如eval()
、document.write()
)。
安装硬件 WAF(如深信服、华为)或云 WAF(如阿里云盾、腾讯云 WAF),开启 SQL 注入、XSS、CSRF、文件包含等攻击规则,针对站群场景自定义规则(如允许多个域名的合法请求,拦截异常 URL 参数)。
对用户密码、支付信息等敏感数据使用加盐哈希(如 BCrypt、Argon2)存储,避免明文传输(强制使用 HTTPS,部署 Let’s Encrypt 免费 SSL 证书)。
示例:在数据库配置中,对密码字段使用AES_ENCRYPT()
函数加密,查询时通过密钥解密。
不同站点的数据分开存储在独立数据库中,避免共用数据库账号,通过数据库权限控制(如 MySQL 的GRANT
)限制每个站点仅能访问自身数据库。
每日自动备份数据库(如 MySQL 使用mysqldump
)、网站文件,备份文件加密后存储至本地磁盘、OSS 对象存储(如阿里云 OSS)及异地机房,确保 3 份以上副本(本地 + 2 个异地)。
设置备份验证机制(如定期还原备份数据测试完整性),避免备份文件损坏导致恢复失败。
制定数据泄露或勒索软件应急流程,一旦发现数据异常,立即使用最新备份恢复系统,并切断攻击源(如封禁 IP、隔离服务器)。
启用 Web 服务器日志(Nginx 的access.log
、error.log
)、数据库日志(MySQL 的慢查询日志、二进制日志)、系统日志(/var/log/messages
),记录访问 IP、时间、URL、响应码等信息,至少保留 6 个月以上。
使用 ELK Stack(Elasticsearch+Logstash+Kibana)或 Splunk 集中管理日志,设置关键词告警(如 “SQL 注入”“404 错误激增”)。
部署入侵检测系统(IDS,如 Snort)或入侵防御系统(IPS,如 Suricata),实时监控网络流量中的恶意行为(如端口扫描、漏洞利用),自动拦截可疑 IP(通过fail2ban
联动封禁)。
每月使用AWVS
、AppScan
等工具对站群所有网站进行漏洞扫描,重点检测 SQL 注入、XSS、文件上传漏洞,对发现的高危漏洞 24 小时内修复。
每年聘请第三方安全团队进行渗透测试,模拟黑客攻击路径,验证防御体系的有效性。
建立 7×24 小时安全响应团队,当发现服务器异常(如 CPU 占用率骤升、异常进程)时,通过 SSH 或远程桌面登录服务器,使用top
、netstat -an
等命令排查恶意程序,必要时重启服务或隔离服务器。
使用 DNSSEC(域名系统安全扩展)保护域名解析,防止 DNS 劫持,选择可靠的 DNS 服务商(如阿里云 DNS、Cloudflare),开启域名隐私保护(WHOIS 信息隐藏)。
对多个站点的域名设置统一的 DNS 解析策略,避免分散管理导致的配置漏洞。
通过负载均衡器(如 Nginx、F5)分发流量,避免单台服务器过载,同时将不同类型的站点(如电商站、资讯站)部署在不同服务器组,降低攻击扩散风险。
为高风险站点(如涉及用户支付的站点)单独配置硬件防火墙和 WAF,与其他站点隔离。
制定《站群服务器安全操作手册》,明确管理员权限申请、日志审计、备份验证等流程,禁止共享管理员账号,定期更换密码(每 90 天一次)。
对运维人员进行安全培训,禁止在公共网络环境下管理服务器,强制使用 VPN 接入内网。
遵守贵州当地数据安全法规(如《网络安全法》《数据安全法》),对用户数据存储周期、跨境传输进行合规性评估,尤其是涉及个人信息的站点需通过等保 2.0 备案。
基础加固:更新系统补丁,配置强密码与 MFA,关闭非必要服务。
网络防护:部署高防 IP/CDN,配置防火墙与 VPC 隔离。
应用安全:加固 Web 服务与 CMS,启用 WAF 过滤攻击。
数据保障:加密敏感数据,建立多层备份与容灾机制。
监测响应:部署日志审计与 IDS/IPS,制定应急流程。
站群优化:域名安全管理,负载均衡与资源隔离。
(声明:本文来源于网络,仅供参考阅读,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、不代表任何立场以及观点。)